告別下背痛!常練 2 動作改善症狀預防下背痛

下背痛幾乎是人人都會遇到的困擾。研究顯示,高達八成的人一生中曾有下背疼痛的經驗,不論是久坐上班族、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愛運動的人,都可能因姿勢不良、肌肉緊繃而發作。雖然多數疼痛屬於暫時性的,但若長期忽略,可能演變成慢性問題,讓日常活動變得吃力。

下背痛的原因有哪些?

許多人一旦出現腰酸背痛,就會擔心是椎間盤突出所造成,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下背痛都與椎間盤有關。像是神經受壓、肌肉或肌腱拉傷、韌帶扭傷、關節或骨骼問題,都可能是背痛的來源。其中若有神經壓迫,疼痛甚至會延伸到腿部,並伴隨麻木感。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文獻,約有 85% 的下背痛屬於「機械性下背痛」,這類患者通常找不出明確的病灶,但經過復健與姿勢調整,多半能明顯改善。另外約 15% 的患者,則屬於「病理性或血管性下背痛」,例如癌症、感染、發炎、風濕免疫或血管相關疾病等。這類情況常伴隨一些警訊,如近期受傷、無法解釋的體重下降、發燒、骨質疏鬆、長期使用類固醇、年齡較高、或有神經症狀等,應盡早就醫進一步檢查。

預防下背痛,兩招動作練起來!

橋式

  • 平躺屈膝,腳掌踩地,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手掌朝下。
  • 背部平貼地面,收緊腹部。
  • 接著慢慢抬起臀部,讓身體從肩膀到膝蓋成一直線,大腿出力維持姿勢約 5 秒,再緩緩放下,回到起始動作。
  • 重複 6~8 次。

棒式

  • 雙手打開略比肩寬,放在肩膀正下方撐地。
  • 腳尖踩地、收緊臀部,注意膝蓋不要鎖死或過度伸展。
  • 頭到背保持一直線,視線專注在地面一點,讓頸椎自然延伸。
  • 初學可先撐 15 秒,熟練後再逐步延長時間。

下背痛的治療方式

若下背痛持續一段時間仍未改善,或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盡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醫師會依照疼痛的嚴重程度、原因及個人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下背痛的治療方法多元,從保守治療到手術介入都有不同選擇,目標都是減輕疼痛、恢復功能、並預防復發。

手術治療
若出現嚴重神經或脊椎壓迫,例如大小便失禁、下肢無力等症狀,代表神經受損風險高,此時需透過手術治療減壓,以避免永久性損傷。

藥物治療
常見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及神經性疼痛藥物等,能幫助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緊繃與發炎反應。

復健治療
透過牽引、電療、深層熱療等方式,可減少椎間盤壓力、放鬆背部肌肉、強化周邊韌帶,進而改善活動度並降低疼痛,是多數患者的重要治療基礎。

注射治療
針對特定病因所造成的下背痛,例如局部發炎或軟組織損傷,可進行增生治療、類固醇注射或激痛點注射等方式,將藥物直接注入病灶以達到止痛與促進修復的效果。

運動治療
急性疼痛時應以休息為主,但若為慢性下背痛,適度進行核心肌群與穩定訓練反而有助改善症狀。透過強化腰背與骨盆周圍肌肉,可提升支撐力、減輕脊椎壓力,預防疼痛反覆發作。

背架治療
「背架」又稱護腰,是常見的輔助工具。正確使用可增加脊椎支撐、減輕關節壓力、避免再次受傷,並幫助維持良好姿勢。適度配戴能暫時減輕疼痛,但仍需搭配復健與運動,才能根本改善問題。

跟下背痛說掰掰 3招運動在家就能改善症狀

文章整理、圖 / 艾蜜莉

延伸閱讀
正確熱身運動更安全!運動前熱身的4大好處
肌肉量不足 5 症狀,增肌把握3原則!
護膝怎麼挑?4 大護膝種類一次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