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權威的運動醫學機構「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近日發布了 2026 年度全球健身趨勢調查報告。這項一年一次的調查已進行了 20 年,超過 2,000 名臨床醫師、研究人員和運動專業人士參與,不僅揭示了 2026 年的十大健身趨勢,更點出了整個產業的重大轉變:健身正從單純的體態追求,演變為一場由數據驅動、整合身心並輔助醫療的「全人健康」革命。
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穿戴式科技雖然再次奪冠,但焦點已從基本的走路步數轉向更深入的健康數據;而樂齡健身與情緒健康運動的強勢排名,則凸顯了市場對「生活品質」與「心理韌性」的迫切需求。

2026 全球十大健身趨勢詳解
ACSM 強調,這份 20 週年的調查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長期視角,觀察到趨勢的明顯演變:從 2007 年關注「兒童肥胖」,到 2010 年代由「HIIT (高強度間歇訓練)」主導,再到 2026 年,趨勢明顯轉向更深層的「身心整合、預防與個人化」。
此外,調查也反映了疫情後的顯著變化:團體健身課程(第 13 名)和 大型連鎖健身房(第 19 名)自 2019 年以來首度重返前 20 名,顯示消費者在擁抱數位科技的同時,也正強力回歸實體場域,尋求專業指導與社群連結。
1. 穿戴式科技 (Wearable Technology)
穿戴式科技連續第五年蟬聯冠軍;此趨勢包含 GPS 裝置、智慧手錶、心率監測器等裝置。報告指出,穿戴裝置的重點已從計算步數,轉移到監測如跌倒偵測、心率、血壓甚至體溫、血糖等更先進的生物數據。這些工具可以透過反饋、目標設定、指導、訓練計劃以及與其他平台和應用程式的整合來支持使用者行為改變 。
這些對於廣泛的人群尤其重要,包括康復中的患者、健身初學者、運動員和老年人。這一趨勢在幾乎所有接受調查的職業和年齡組中都名列前三,反映了其廣泛的吸引力。
隨著穿戴式技術的發展,運動專業人士(如體能教練、跑班教練)必須隨時了解不同裝置在準確性和用戶體驗上的差異 ;這些工具確實能有效地支持自我監測,當有意識地應用時,穿戴式裝置能強化個人化訓練,並有助於個人隨著時間鞏固健康的習慣 。
2. 樂齡健身課程 (Fitness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以美國為例,嬰兒潮一代包括七千三百萬人,到 2030 年,他們都將超過 65 歲,這加劇了對適合高齡、基於證據的運動課程需求,也應對與老化相關的獨特生理變化,課程重點在於維持或改善平衡感、肌肉量、肌力與活動能力,以及對慢性病的管理。
根據 2023 年 IHRSA 美國健康與健身消費者報告,65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比任何其他年齡段的人都更頻繁地去健身房和工作室。而在 2024 年的一份行業報告發現,標有「低強度」、「功能性」或「主動老化」的課程始終比「高級健身」課程吸引更多的參與者。
這些發現表明樂齡族需求和參與度不斷上升,更凸顯專業教練的培訓和運動場域的可及性對於老年人的重要性;因為這個族群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從管理慢性病到維持高水準的體能都有,成功的課程將是那些提供個人化、漸進式挑戰的運動課程。此外,標榜「活躍老化 」的課程,比稱為「銀髮族健身」的課程更能吸引參與者。
3. 體重管理運動 (Exercise for Weight Management)
體重管理運動在 2026 年排名第 3,是迄今為止的最高排名。它在 2025 年和 2024 年均排名第 4,在 2023 年排名第 8 。此趨勢的名稱最近從「減重 (weight loss)」更新為「體重管理 (weight management)」,以反映更廣泛的目標,像是增肌減脂、增重等。
肥胖影響 42.4% 的美國成年人,而約 49% 的人表示正積極嘗試管理體重,最常見的方式是透過運動、飲食或使用當紅的瘦瘦針( GLP-1 受體促效劑等藥物)。而隨著肥胖管理藥物的使用增加,結構性運動對於長期成功仍然至關重要。
運動的獨特價值在於能「保存淨體重(肌肉)」並改善新陳代謝健康,這些是單獨使用藥物難以達成的長期成果,僅靠藥物並不能增加或維持肌肉。研究顯示,在藥物治療期間持續運動的人,在停止用藥後,能比那些單獨使用藥物的人維持更多的減脂效果 。
4. 運動 App (Mobile Exercise Apps)
運動 App 排名第 4,這些 App 提供隨選、直播或預錄的課程,為使用者帶來極大的運動便利性與靈活性。ACSM 指出,App 往往是年輕、女性、受過大學教育且居住在城市地區者使用,老年人和數位能力有限的人採用率較低。
ACSM 建議專業人士可將 App 作為面對面訓練的延伸,以保持客戶的參與度。專家 Jessica Sansone 博士稱此為「健身的『隨處化』(anywhere-ification)」,消費者期望無縫接軌的混合式健身體驗。
App 使用者很重視那些支持目標設定和進度追蹤的功能,這可能會驅動長期的參與;像是帶有習慣養成元素(如提醒、獎勵或社交功能)的 App 可能進一步支持人們長期使用。而對運動專業人士而言,可以將 App 作為補充工具,作為實體訓練的延伸,以保持學員的參與度,特別是對於那些偏好靈活、科技輔助健身選項的學員。
5. 平衡、流動與核心訓練 (Balance, Flow, and Core Strength)
此類別包含瑜珈、皮拉提斯和芭蕾等課程,主要在改善核心穩定性、活動度與動作控制。在 2022 年至 2024 年間,參與瑜珈、皮拉提斯和專注於活動度的課程人數上升了 27%,也一直是許多名人、歌手的喜好選項。在 2026 年,此趨勢在私人教練以及 25 歲以下和 55 歲以上的受訪者中排名很高。
此趨勢已被重新定位為均衡健身方案的關鍵組成部分,它將運動品質與心理健康聯繫起來。運動專業人士可以整合這些形式,幫助學員改善姿勢、活動度和核心控制,這有助於在進行肌力與心肺訓練時更安全地運動。強調如「改善動作控制」、「預防傷害」和「可持續的運動習慣」等好處,有助於擴大對不同學員群的吸引力並提高長期留存率 。

6. 情緒健康運動 (Exercise for Mental Health)
情緒健康運動在 2026 排名第 6,高於 2025 年和 2024 年的第 8 名。此趨勢關注身體活動與運動訓練對改善情緒、壓力恢復能力和身體意象的正面影響。在美國的全國性調查發現,78% 的人將精神或情緒健康列為運動的首要原因,而不是身體健康或外表目標。
而運動提供了一種基於證據、實用且可擴展的方法,可以在預防和輔助情況下改善心理健康;阻力訓練可以減輕憂鬱症狀,而瑜珈等低強度、基於正念的形式可以為減輕壓力和情緒健康提供額外的價值。
雖然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重視,但許多健身房和工作室並沒有直接的推廣以改善情緒健康為主的運動計劃。而圍繞心理健康益處制定的運動課程可以更好地使計劃與動機保持一致,並支持學員長期參與運動訓練。
7. 傳統肌力訓練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傳統肌力訓練一直是個穩定的熱門選項,在過去 20 年中有 17 次排在前 10 名。此趨勢包含使用自由重量(如槓鈴、啞鈴、壺鈴)來改善肌肉力量、耐力和功能,這對維持骨密度和新陳代謝健康至關重要。
運動專業人士可以透過提供漸進式、包容性強且易於接觸的肌力訓練課程,來解決目前參與度不足的差距。傳達的訊息應強調長期的健康益處和功能性成果,而不僅僅是美觀或表現。為了提高參與率,可以將肌力訓練整合到團體課程、低成本計畫或混合模式中,以減少入門的恐懼感。
8. 數據驅動技術 (Data-Driven Technology)
數據驅動技術強調使用即時數據(如 心率、移動距離、血氧)或生理數據(如 HRV、睡眠品質、最大攝氧量)來制定個人化訓練並監測疲勞恢復狀況。在 2024 年,超過 70% 的穿戴式裝置使用者表示會應用其數據來調整運動策略。
此趨勢包括使用即時生理數據來個人化訓練、監測恢復並支持長期健康。重點在於如何解讀和應用心率變異性 (HRV)、最大攝氧量 ($VO_{2max}$)、睡眠品質和血糖水平等指標來指導決策。2024 年,超過 70% 的穿戴式裝置使用者表示會应用其數據來調整運動或恢復策略。
對此專業人士應學習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可行的見解」、「學員的個人化課表」。這會是穿戴式科技的「下一個層次」,重點不僅在於是甚麼數據;更在於如何處理這些數據。能夠分析像 HRV 這樣的指標來調整訓練強度的專業人士,才能提供真正的個人化服務。

9. 成人休閒與運動社團 (Adult Recreation and Sport Clubs)
成人休閒與運動社團是首度進入前 20 名的趨勢。它包含社區型健身團體(如跑步社團、自行車團)和休閒運動社團(如匹克球、羽球),反映了人們對結合「健身、樂趣、靈活性和社交聯繫」的強烈渴望,這些形式提供了在傳統健身房場景之外的結構化、社交性的活動機會。
透過強調樂趣、情誼和持續參與,成人休閒與運動社團有助於減少運動障礙並提高長期堅持度。對於那些平常不愛活動、不愛進健身房的成年人,特別是那些受社交聯繫或休閒競爭驅動的人來說,以團體為基礎的形式可能特別有效。
10. 功能性體適能訓練 (Functional Fitness Training)
自 2007 年以來,功能性體適能訓練幾乎每年都出現在前 20 名中。包含肌力、爆發力、活動度和耐力訓練,尤其是模擬真實世界活動的動作,課程通常強調複合式、多平面的動作,例如深蹲、弓箭步和負重前行,這些動作能直接轉移到日常生活或運動中,改善所有年齡層的日常身體表現。
專業人士可以使用功能性訓練來改善關節穩定性、活動度和特定運動表現。雖然功能性訓練常與高齡者或傷後復健聯繫在一起,但同樣有益於運動族群如跑者、登山者、假日運動員等,有證據顯示它能改善運動員的肌力、速度、爆發力和平衡感。
總結 2026 年的十大趨勢,ACSM 的 20 週年報告清晰地描繪出一個健身產業的未來藍圖;健身不再是孤立的體能活動,而是正迅速地與數位科技、心理健康和臨床醫療深度整合。
從「穿戴式科技」的精準監測,到「樂齡課程」的包容性設計,再到「情緒健康運動」對身心平衡的重視,2026 年的趨勢顯示,健身正成為支持個人化健康、輔助臨床醫療、並強化心理韌性的關鍵策略。對於健身專業人士和一般大眾而言,這意味著一個更全面、更數據化、也更人性化的健康時代已經來臨。
參考資料:
1. 2026 ACSM Worldwide Fitness Trends|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2. The Future of Fitness: ACSM Announces Top Trends for 2026
3. 2026-Trends
文/趙乙錚、圖/艾蜜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