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沒有症狀,可能一不留意時,因意外、跌倒就因骨質脆弱造成骨折。有些人可能認為有骨質疏鬆要避免運動避免骨折,但其實運動可以促進骨質密度增加,適度的運動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發生!
35歲後骨質流失快,增加骨質該怎麼做?
骨頭在生長的時候,會根據骨頭承受的重量,來決定要長得多堅固。因為骨頭是要支撐身體,同時讓肌肉能自由活動的關鍵,如果身體要承受的力量很大,身體就會讓骨頭長得比較堅固,方便支撐這麼大的運動量。
年輕時骨質再生的速度大於流失,但當超過 35 歲過後,流失的速度會明顯大於再生能力,大約會以每年 0.5 – 1 %的速度減少,這時就需要藉由運動來增加骨質密度。正常骨質的人可以進行的運動選擇多,那如果是已經出現骨鬆還有哪些合適的運動?下面來告訴你3種骨質適合的運動有哪些。

正常骨質(骨密度在正負 1 個標準差內)
一、有氧運動
可以從快走、慢跑、爬樓梯等有負擔身體重量的運動,但腳踏車、這類運動,身體負重程度較低,所以效果不大。 每週運動次數建議 3~6 次,每次30分鐘以上,最好可以配合曬 10~15 分鐘的太陽,方便身體製造維生素D。
二、肌力訓練
肌肉增加,表示能承受的力道更大,骨質自然也有足夠的空間累積生長。同時,肌肉也可以反過來保護骨頭不要那麼容易骨折;建議可以按照部位訓練,先從大肌肉開始,像是大腿肌肉、腹肌、背肌、上手臂肌肉等,按照自己的程度慢慢練。
三、伸展運動/平衡訓練
伸展運動主要是增加肌肉的彈性,讓肌肉可以自由活動、保護骨頭,不會因為太過緊繃而容易骨折;平衡訓練則是增加肌肉的協調性,讓身體可以更容易運用,像是金雞獨立,如果練得好,表示身體不會很容易就跌倒,自然骨折的機會也會少。 可以透過簡單的瑜伽招式來訓練這部分。
輕微骨質疏鬆:骨質開始稍微流失、曾經有骨折或受傷過的人(骨密度在負 1~2.5 個標準差內)
基本上菜單都跟正常骨質的人差不多,但要注意負荷程度。也許膝關節有受傷過,不適合慢跑,可以改用快走的方式;或是在重量訓練的時候,隨著訓練量的增加,正常骨質的人可以挑戰更高的重量,即使有一點點吃力,但骨質有點流失的人,必須要確定自己「一定撐得住」,才可以挑戰新的重量。 另外,這類人很容易再受傷,所以也要減少碰撞跟跌倒的可能,球類運動、田徑運動也都暫時先不要。
嚴重骨質疏鬆:骨質嚴重流失、現在有骨折或關節炎的人(骨密度超過負2.5個標準差)
這類患者因為骨質流失已經很嚴重,所以快走、慢跑,甚至肌力運動可能都不太適合,可以從游泳、騎腳踏車這類的低負重運動開始做,至少維持目前的骨質。
伸展運動跟平衡訓練,則建議在復健師的指導下進行,因為骨質流失嚴重的人,可能伸個懶腰就骨折,必須要很小心才行。 而且這類人絕對不能搬重物,上限是5公斤,超過5公斤,即使自己覺得還可以撐得住,也不能去搬。
預防骨質疏鬆要「做運動」補鈣才快 這 3 種運動快學起來
圖/艾蜜莉
延伸閱讀
5 種強度運動強化骨質,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潛藏危機,6 大高危險群都要注意
骨質疏鬆可以預防嗎?營養四大關鍵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