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查顯示 近五成民眾不知肥胖定義!醫:肥胖防治從定期量體重、腰圍開始

20221223_最新調查顯示 近五成民眾不知肥胖定義!醫:體重、腰圍應定期量_

根據台灣肥胖醫學會最新的肥胖認知調查報告顯示,有近七成民眾認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但卻有將近五成民眾不清楚肥胖的定義,專家認為肥胖認知與正確資訊是肥胖防治的重要基石。

肥胖症帶來的隱憂包括短期的生活品質影響、誘發疾病、長期更會造成家庭、社會以及政府沉重的負擔。研究證實多元的介入包括醫學、衛教、地方政府、政府資源的投注有效降低肥胖比例,進而達成健康城市以及健康國家的願景。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民眾認同肥胖是個疾病,卻不了解肥胖定義

台灣肥胖醫學會於今年 11 月進行全台 20 歲以上成年者對於肥胖認知的調查,總有效份數達 1,225 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七成(66%)民眾同意肥胖是一個慢性病,發現有將近五成(47%)不清楚肥胖定義,越年長者不清楚的比例越高。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醫師表示,世界肥胖聯盟預估到 2030 年全球將有 10 億肥胖症患者,等於每五位女性、每七位男性就有一位患有肥胖症。由於肥胖將導致許多疾病,從焦慮憂鬱、睡眠呼吸中止、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慢性背部疼痛、關節炎、痛風、癌症、甚至預期壽命的減少,「是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會造成衝擊的根源。」

調查報告顯示正在減重的民眾不到兩成(14.7%)尋求專業協助,也不到 5% 的民眾是從醫療院所或政府機關獲取減重資訊,林文元醫師說明,減重並不是僅僅是吃少動多這麼簡單,基因、賀爾蒙、大腦的愉悅感機制、其他心理因素、是否有其他藥物影響體重等都需要完整評估。而多數民眾減重是基於體態好看,但真正的重點卻是疾病的預防以及生活品質的改善。

林文元指出,定期測量腰圍和體重是很有效防止肥胖的方法,有在注意自己腰圍和體重的變化就會及時地做出應對,不論是計算 BMI 值或是測量腰圍,都是評判肥胖、推估身體脂肪量的方式,因此預防肥胖也有效的降低代謝症候群的發生以及慢性病的治療成本。

國內對於肥胖的定義:18歲以上成人,BMI>24 為體重過重,BMI>27 為肥胖;男性腰圍 >90 公分,女性腰圍 >80 公分為肥胖。 Heho 健康小幫手 幫你計算 BMI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城市帶動肥胖防治效果顯著

全球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各城市是否有計畫性以及系統性的與多方合作,也是各國的趨勢。一份綜觀全球各城市針對防治肥胖的成效調查顯示,從學校、幼兒園的設施、食品營養標示、健康餐點是否容易取得、衛教以及支援系統、甚至肥胖診斷、BMI 評估、政策介入都能有效降低肥胖率。美國費城推動「健康費城人」計畫,多元切入,包括健康食物推廣、提升戶外運動的安全性等等,讓兒童肥胖比例降低達 6.5%。

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秘書長郭憲文教授引用該份報告提醒,兩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延長壽命的成果顯著,卻可能敗在肥胖。郭秘書長同時指出,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肥胖人口比例更高,政治環境因素在改善致胖環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單位必須更仔細的檢驗。呼籲地方政府應與中央密切合作共同防治肥胖。

林文元醫師提醒民眾,其實目前針對嚴重肥胖需要開刀治療的患者,健保已有部分補助協助患者減重,但是過重、肥胖的民眾,並不能因此就漠視肥胖帶來的威脅,透過專業協助下,改變生活型態、低熱量飲食、或評估是否合適以藥物治療,更能協助民眾安全且維持健康體位。

肥胖防治免費線上資源:
1.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網站
2.台灣肥胖醫學會肥胖防治推廣專區

參考資料:1.One billion people globally estimated to be living with obesity by 2030 |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2.Systematic review into city interventions to address obesity

文/趙乙錚、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
你是哪種類型的肥胖?營養師:掌握減肥策略,打造易瘦體質
《刺胳針》每年至少 280 萬人死於肥胖!別找理由了,遺傳性肥胖也能逆轉
肥胖者確診「長新冠越愛賴著不走」!醫呼籲減重防「二次感染」降低19項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