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長輩是否常坐在沙發上、幾乎不太起身?久而久之發現他們起身變得慢、走路變得不穩,我們理解隨著年紀增長,父母的活動及體力漸漸下降;但也正因為這樣,運動對高齡者來說其實更加重要。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出雖然沒有任何運動能夠停止人的老化過程,但有證據表明,規律運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久坐不動生活方式所帶來的生理影響;像是關節僵硬、肌肉流失、循環變差、體重增加。
因此,所有老年人都應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並避免不活動的坐式生活方式。理想的運動處方應包括有氧運動、肌肉強化運動和柔軟度運動;對於有跌倒風險或行動障礙者,還應增加平衡運動。
郭振男教練推薦:4個銀髮族在家也能做的徒手訓練動作
來自天母力康運動表現中心的郭振男教練推薦了4個徒手、免器材的動作,不僅適合在家進行,也能依照體力進行調整,逐步強化肌力與穩定性。教練也說明運動要有效果,各個動作盡量每次進行8~12下為一組,做3組,組與組之間可休息1分鐘,視個人體力狀況調整,若感覺吃力可適度延長休息時間。進行時,所有動作都要用自己的力量控制,並撐住過程,不能出現「掉下來」的感覺;如果撐不住,就該休息,同時注意核心有沒有穩穩出力。
1.深蹲(Squat)
深蹲是最經典的下肢訓練動作,能鍛鍊大腿與臀部肌力,幫助長輩在站起、上下樓梯、蹲廁所時更有力氣,也能預防腿軟與跌倒。
動作方式:
標準做法為徒手深蹲,雙手平舉保持平衡,像坐椅子般慢慢下蹲後再起身。但若觀察長輩動作不穩,可在其身後放一張穩固椅子,增加安全感與保護。若是長輩較無力氣,也可以初階做法的方式背靠牆壁練習半蹲,雙腳與肩同寬、蹲下時屁股貼牆,慢慢下滑至膝蓋微彎後再站起。
教練建議:
動作時,重心放在足弓和腳後跟的地方居多,出力點集中在大腿與臀部,避免用膝蓋發力造成關節負擔。初期蹲不深沒關係,隨著肌力提升再逐步加深即可。

2.踮腳站立(提踵 Calf Raise)
踮腳站立是簡單實用的動作,能訓練小腿肌肉與足底筋膜,有助於提升走路時的推進力與平衡感,是預防跌倒的關鍵動作之一。
動作方式:
標準做法為雙腳與肩同寬站立,腳跟慢慢抬起、腳尖撐地停留 1~3 秒再放下。若不穩可雙手扶牆或椅背輔助穩定,或可改為初階做法以坐姿進行「腳尖踩地、腳跟抬起」的版本,也適合行動較不便者。
教練建議:
踮腳後放下的時候不要太快,慢慢來才能真正讓小腿出力、練到穩定控制。此外,這個動作對腳底筋膜有良好的刺激與伸展效果,也很適合有腳底筋膜炎困擾的人作為日常保養運動。進階做法則可嘗試單腳提踵或搭配手拿水瓶、啞鈴等負重進行,加強腳部控制力與耐力。

3.單腳站(Leg Raise Hold)
單腳站是一個能提升單腳平衡能力與核心穩定性的動作,適合用來強化穿褲、跨階梯、轉身等日常功能。
動作方式:
標準做法為單腳往後慢慢抬起至膝蓋高度,維持約10秒後放下再換腳。若一開始無法維持太久,也可以從3~5秒起步,循序練習。若不穩可改為初階做法以雙手扶牆或椅背輔助穩定,進行動作。
教練建議:
動作進行時應保持身體穩定,避免駝背或聳肩,並配合穩定的呼吸與核心收緊出力。進階做法則可嘗試閉眼進行,進一步挑戰平衡感,如果擔心不穩,可在身旁放一張穩固的椅子,隨時可以扶著確保安全。

4.分腿蹲(Split Squat )
分腿蹲是一個能訓練下肢穩定性與肌力的動作,有助於強化大腿內外側、臀部、小腿與核心肌群,並改善膝蓋穩定性與動作控制。
動作方式:
標準做法是從站立姿勢開始,雙腳與肩同寬,向前跨出一腳,身體保持直立、核心出力,慢慢下蹲至雙腳膝蓋彎曲約90度,再以前腳出力將身體推回站立,接著換腳。初階做法可淺蹲或手扶椅背輔助平衡。
教練建議:
若動作中出現不穩或膝蓋壓力,建議調整姿勢並以淺蹲為主,再逐漸加深。進階做法則可加入手持負重強化訓練。

教練提醒 : 運動前後注意這 6 件事,安全最重要
- 運動前應評估自身狀況是否適合運動,例如:量測血壓,若收縮壓高於140或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建議暫緩運動。
- 運動前記得進行熱身,例如:原地踏步,可提升體溫與心跳率,讓身體做好充分準備。
- 選擇明亮通風、地面乾淨可伸展的空間。
- 身旁要有穩固椅子或牆面可支撐。
- 運動過程如有頭暈或喘不過氣,立即休息。
- 運動後進行收操,例如:伸展與拉筋,幫助緩和疲勞的肌肉,促進恢復並降低痠痛風險。

諮詢專家:天母力康運動表現中心教練郭振男
參考資料:
1.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ACSM
文 / 馮詩婕、圖 / 艾蜜莉、馮詩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