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不穩、學不會騎腳踏車?「動態平衡力」是重點!教練教 3 招找回穩定感

heho-sport_走路不穩、學不會騎腳踏車?「動態平衡力」是重點

穿襪子時站不穩、撿東西時差點撲倒、轉身時晃了一下——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是「動態平衡力」在提醒你:它正在默默退化。這不只是長輩的問題,每個人每天都在用動態平衡力,只是可能沒發現。

動態平衡力是什麼?肌力+協調+快速反應

物理治療學者 Ragnarsdottir(1996)定義「動態平衡力」是身體移動時,透過視覺、內耳平衡感覺、腳底觸地感等訊息,加上肌肉協調反應,幫助我們維持穩定、不跌倒的一種身體控制能力,讓我們在行走、轉彎、閃躲時穩定重心來站穩。
其實「平衡力」也分為兩種:靜態平衡力動態平衡力。靜態平衡力是指站著不動時保持身體穩定,例如閉眼單腳站;而動態平衡力則是在活動中仍能維持穩定,例如提重物走動、轉身、上下樓梯、騎腳踏車等。兩者雖然都屬於「姿勢控制」的一環,但動態平衡更貼近真實生活,因為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移動與轉換姿勢。

五類人容易出現動態平衡問題,你也是這些人之一嗎?

單腳站著穿褲子總是晃來晃去,得靠牆撐一下才能穿好?騎腳踏車容易搖晃不穩,不太敢轉彎?捷運或公車移動時站不住,抓緊扶手還是往前撲?如果你覺得有這些狀況,其實可能是動態平衡力出現問題的表現,不論你是年長者還是年輕人,只要身體缺乏訓練、活動量少,這項能力就會悄悄退化。

天母力康運動中心郭振男教練表示,以下幾類人容易出現動態平衡問題:

  • 核心肌群無力: 當軀幹核心不夠穩定,身體在移動、轉換姿勢時就容易晃、不穩,難以快速調整重心。
  • 關節活動度不足: 髖關節、膝蓋等部位若不夠靈活,動作會變得卡頓,重心轉移不流暢,也更容易造成不穩。
  • 足部功能異常: 像是扁平足、足底筋膜炎、足弓塌陷等問題,會讓腳掌難以穩穩踩地、提起足弓,進一步影響膝蓋與下肢穩定性。
  • 年齡增加與感覺退化: 年紀增長會導致神經反應變慢、肌力下降。
  • 久坐不動、缺乏運動: 長時間不活動會讓肌力與協調力退化,即使是轉身、過馬路這些日常動作,也可能失去平衡。

在家就能做! 教練介紹 3 個訓練動作改善上述困擾

不需要健身房、也不用高強度運動,只要一點空間和每天幾分鐘的時間,就能有效提升你的動態平衡力。郭振男教練根據常見生活困擾,推薦 3 個簡單又實用的訓練動作,針對核心穩定、單腳控制、重心轉移與下肢支撐能力進行強化,幫助你在日常動作中更穩、更自在,遠離跌倒與不穩感。

1.死蟲式(Dead Bug)

死蟲式是訓練深層核心穩定度的動作,能有效提升軀幹控制力,改善走路晃動、轉身不穩等問題。特別適合核心無力或有下背痠痛的人,也是建立整體動態平衡的基礎。
動作方式:
平躺在地板或瑜珈墊上,先將雙手伸直舉向天花板、雙腿抬起彎曲呈 90 度。呼氣時將左手與右腳同時慢慢往地板方向伸直,吸氣時收回換邊。動作過程中保持腹部出力、腰背貼地,左右交替各做 10~15 次,做三組。
教練建議:
若核心較弱,可採初階動作先將雙手貼地不動,只進行雙腳上下交替伸展,也能有效練習核心穩定與協調。進階動作可雙手持水瓶或輕啞鈴(約 1~3 公斤)一起移動,增加協調與穩定挑戰,動作不宜求快,要穩定完成每一下。

動作過程中保持腹部出力、腰背貼地,左右交替各做 10~15 次,做三組。

2.單腳蹲(Single-leg Squat)

單腳蹲能訓練單腳支撐與下肢穩定,是防止上下樓梯時重心不穩、踩空或跌倒的關鍵動作,也能提升臀部與大腿控制力。
動作方式:
站定後,一腳穩穩踩地,雙手可扶椅背或牆面協助找重心。先確認重心在前腳腳掌上,再將後腳輕輕往後放、腳尖碰地但不出力。接著慢慢將身體往下蹲,整個過程主要依靠前腳出力,下蹲後再回到站姿。每腳做 10~15 下,做三組。
教練建議:
後腳只是輔助平衡,不是幫忙出力,身體下沉的力量應該來自前腿的大腿與臀部,重點是讓身體習慣用一腳承重進階動作則可讓後腳完全離地,進行真正的單腳支撐與蹲下訓練,動作過程要穩定、緩慢,避免晃動或膝蓋內夾。

重心在前腳掌,後腳腳尖碰地但不出力,整個過程主要依靠前腳出力,每腳做 10~15 下,做三組。

3.側弓箭步(Side Lunge)

側弓箭步能訓練左右側的穩定與重心轉換能力,是改善轉身、閃避人群、騎車轉彎的重要訓練動作。
動作方式:
雙腳打開比肩稍寬,選擇一腳向側邊跨出、膝蓋彎曲呈弓箭步姿勢,另一腳打直,臀部往後坐,保持上半身穩定後再站回起始位置。左右交替各做 10~15 次,做三組。
教練建議:
剛開始可先單側反覆練習,讓身體熟悉重心轉移與膝蓋控制的感覺。
進階動作則可加大跨步距離、加深下蹲幅度,甚至雙手持水瓶、啞鈴等輕重量物,增加穩定挑戰與下肢控制力。注意膝蓋方向須與腳尖一致,臀部要確實往後坐,避免膝蓋內夾或身體前傾失衡。

膝蓋彎曲呈弓箭步姿勢,另一腳打直,臀部往後坐,左右交替各做 10~15 次,做三組

走路本身就是訓練!教練提醒可以從日常中找回穩定感

在做完上述三個訓練動作後,其實我們也可以把「練平衡」這件事帶進日常生活裡。郭振男教練也提醒:「很多人其實在走路的時候身體會晃、會偏,特別是當手上拿東西的時候,這時候正是訓練身體穩定度的好機會。」
教練建議,可以把每一次提東西走路的時候,都當成一種「平衡訓練」。不論是外出買菜、提公事包、拿重物,這些時候都可以練習身體的穩定與控制。試著提醒自己:肩膀放鬆、肚子微收、步伐穩定、左右平均出力。如果家中有鏡子,也可以觀察自己走路時耳朵、肩膀與大腿是否保持在一條直線,幫助自己對齊身體姿勢。
也可以開始觀察:自己提東西時會不會身體歪一邊?走路時有沒有習慣偏向某腳?如果發現了,那正是身體提醒你該練習平衡的訊號。只要有意識地調整、覺察走路姿勢,每天的步伐都可以是幫自己找回穩定感的機會。

下列哪一項「不是」動態平衡退化常見的原因?

諮詢專家:天母力康運動表現中心教練郭振男
參考資料:
1.The Concept of Balance|Physiotherapy

文 / 馮詩婕、圖 / 艾蜜莉、馮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