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會有肩頸部痠痛,或是其他地方關節疼痛的問題,除了利用類固醇消炎止痛之外,其實有時候,這些地方是因為磨損、勞損過度才疼痛,而不是發炎,如果讓這些地方輕微發炎,反而是讓身體啟動修復機制,能夠真正好起來,這也是「增生療法」的發展起源。
增生注射療法是什麼
以前在處理身體的受傷問題,都是「防止破壞」的概念為主,所以會使用消炎止痛的藥物,希望讓身體不要再破壞組織;但對於某些慢性發炎的軟組織,缺少發炎反而沒有足夠的養分可以修復,所以增生療法就是強調要「積極重建」的概念。
最簡單的增生療法要在患處注射一些物質,刺激患處產生發炎反應,讓身體開始啟動修復,增加膠原蛋白的合成等;而這種發炎的刺激,也可能增加血小板的修復生長因子,還有發炎因子白細胞介素,讓細胞數量增加、幫助受傷的肌腱、韌帶增厚,恢復到可用的狀態。而較難的增生療法,還可以搭配關節擴張術,讓粘黏的部分先行打開,再深入注射,達成的效果也不同。
雖然有葡萄糖、甘油、單寧酸等十幾種不同的物質可以運用,但增生療法大部分都是給葡萄糖,因為葡萄糖便宜、容易取得,而且對人體的傷害最小。目前自費大約一針150~300元左右,2~4週施打一次,療程必須施打1~3個月的時間,看患者的情況。
除了葡萄糖之外,還有一個很受到大家歡迎的,是直接把修復生長因子注入患處,也就是所謂的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PRP),一樣需要2~4次的療程,每次間隔一個月;但一次施打的自費額來到15000~20000元,並不是大多數人負擔得起的數目。
不過增生療法最麻煩的,就是會產生「先破壞再建設」的發炎反應,所以在注射完的1天、甚至1週內會感覺疼痛,但也不可能給止痛藥或是類固醇,因為這就失去了促進發炎的原意。
增生注射療法可以怎麼用
增生注射療法比較屬於用在「慢性發炎的軟組織」上,像是下背痛、頸部疼痛、肌筋膜症候群、網球肘、膝關節炎、肩部旋轉肌發炎、足底筋膜炎、板機指、慢性肌腱炎、韌帶拉傷、五十肩等,目前都有大型研究證實增生療法的效果。
但是對於急性期的受傷來說,身體自然就會啟動復原機制,形成第一型膠原蛋白,也是身體組織原本的材料,如果過早使用增生療法,會刺激身體產生比較柔軟、纖維密度小的第三型膠原蛋白;強度雖然比受傷後高,卻不是受傷前的樣子,所以還是會有後遺症。
所以有些醫師認為增生療法會使用在慢性期,或是亞急性期比較好,也就是身體已經啟用了自然修復,但卻反覆發炎、或是癒合時間拖太長,就可以用外力促使身體產生更多的修復反應,把還沒修復完成的地方修復好。
但增生療法是會長出新組織沒錯,卻不是可以直接跑跑跳跳,還是要經過訓練跟復健,確實使身體能夠掌握新生的組織,才能算是恢復健康。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