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偉跑步時跌倒扭到腳踝,自己在家冰敷、休息一個月,感覺腳不會痛了,便重新開始練跑,但不到幾天腳又腫起來,而且比之前還要痛,他去看了復健科,才知道自己感覺神經已經受傷,又沒有正確修復,才會造成復發。
腳踝扭傷不只要看痛不痛
腳踝受傷時,大部份人都會知道要修復肌肉、韌帶等組織,但卻不知道腳踝受傷時,其實除了這種「結構性傷害」之外,還要顧到「功能性傷害」。
結構性傷害會造成疼痛、腫脹,而且是「看得到」的地方有問題,所以大家會比較認真處理,但功能性傷害屬於「無法發揮出功能」,例如肌肉不再像以前一樣有力、骨骼位置偏移導致受力不平均、還有本體感覺受器受損,讓身體失去避免傷害的「第六感」。
本體感覺是身體的第六感
本體感覺是指身體可以在不靠眼睛的情況下,依然做出相對應動作、察覺到自己身體運用的感覺,比如說閉上眼睛還是可以了解「手往前伸」,是一種直覺性的動作,所以又稱為身體的第六感。
本體感覺的受器主要藏在肌肉、關節囊、韌帶裡,當這些部位受力、出力,本體感覺受器就會告知大腦現在身體的變化,相對應的做出動作;例如我們被人從右邊推擠的時候,身體會感覺到左邊的受力比較大,馬上調整站姿的重心,以免跌倒,這就是預防受傷的反射動作。
但如果只修復結構性組織,但沒有處理感覺受器的損傷,不只無法做出反射動作,也會讓人忽視自己其實還有受傷的部位;而身體會因為肌肉承受的力量不平均,導致出現歪斜,像是脊椎側彎、駝背等,讓大腦誤以為「這才是正常姿勢」,久而久之又重新壓垮骨骼、肌肉。
正確的扭傷修復應該要包含「本體感覺」
所以當腫脹、疼痛已經消失時,其實正是修復本體感覺受器的時機,而不是認為自己已經好了,使用受傷的部分繼續運動,導致二次傷害。除了修復本體感覺受器之外,也要了解,肌肉受傷之後,力量會下降、可能會有不平衡的受力,所以也需要重建肌力。
而本體感覺受器要重建,需要進行不平衡的刺激,讓感覺受器重新變得敏感,像是在平衡球上試著站立等,這些部分就需要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才能讓扭傷的部位真正回到以前的狀態,也比較不容易再次受傷。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